经海纬象:全生物降解地膜破解“白色污染”难题,推动农业绿色革命要闻解读

2022-07-01 15:38
我国是全球地膜用量最多、覆盖面积最大、应用作物种类最广的国家,是继种子、农药、化肥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地膜覆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棉

我国是全球地膜用量最多、覆盖面积最大、应用作物种类最广的国家,是继种子、农药、化肥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地膜覆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在增温、保墒、抑草防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重使用、轻回收等原因,使得部分地区残膜污染严重,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我国农田地膜多年累积残留量高达118.48万吨,已成为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全生物降解地膜已经成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解决方案。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可降解农膜研发推广”,从国家战略层面正式确认全生物降解地膜在解决农业“白色污染”问题的重要性。全生物降解地膜是以生物降解材料为主要成分,添加适当比例的功能助剂,也可添加淀粉、纤维素以及其他无环境危害的无机填充物等,通过吹塑或流延等工艺生产,用于农作物种植时土壤表面覆盖使用后,在自然条件下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且对土壤与作物无毒、无副作用等一类新型覆盖材料,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资料。

图为:经海纬象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新疆建设兵团的应用基地

 

上海经海纬象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作为生物材料行业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为全行业提供一体化生物材料解决方案,发展面向绿色低碳环保的生物材料应用,其中全生物降解地膜(GWB-300型)作为公司产品重要应用领域,助力农田“绿色革命”。

据公司CEO王慧介绍,经海纬象生产的全生物全降解地膜原料来源于非食用淀粉、秸秆等生物质材料,具有绿色、可再生等特点,在农机适用性、保温、保墒、抑草、防虫害等方面达到与普通地膜等效水平的同时,可以根据当地气候、日照时间、土壤、海拔高度、作物种类、作业方式等调整配方、工艺等调控地膜破裂时间,无需人工捡拾,可在自然条件下降解为水、二氧化碳及土壤有机物质等,不影响下次耕种,且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改良公司地膜覆盖区域的土壤质量。

图为:经海纬象生物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目前,经海纬象全生物降解地膜产品已于今年4月份完成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瓜果等农作物的铺设工作,在江西、贵州、宁夏等地的地膜产品也在铺设中。据当地农技站技术人员反馈,他们为了作物增产每年会使用大量地膜,但是使用后的地膜由于回收难度大,一般回收不彻底,严重影响下一轮的作物耕种和生长,“白色污染”问题愈演愈烈。经海纬象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在使用后可以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不需要为清理残余地膜费心费力,既生态环保又能提高作物产量。

近年来,我国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大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绿色跨越。经海纬象紧紧跟随国家政策加强“产学研推”一体化融合发展,研发生产绿色低碳环保全生物降解地膜,助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解决农业“白色污染”问题,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阅读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