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重工:打造高端裝備的“中國名片”智库产业

2019-12-18 16:18
工業強,必須裝備強。新中國成立初期,位於黃土高原腹地的古城太原,來自祖國各地的建設者匯集到這片土地上,

工業強,必須裝備強。新中國成立初期,位於黃土高原腹地的古城太原,來自祖國各地的建設者匯集到這片土地上,開始了太原重型機器廠(以下簡稱太原重工)的建設。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由“工業大國”邁向“工業強國”,太原重工在堅持創新的同時,積極轉型升級,發揮傳統優勢,布局新興領域,使“中國制造”成為世界市場上的閃亮“名片”。

以創新為抓手 打造高端裝備

在太重陳列廳內,一個挖掘機模型格外引人注目。這台總長37.5米、寬17.3米,面積比一個籃球場還要大的WK-75型礦用挖掘機,實物高達23.5米,相當於8層樓那麼高,總重量近2000噸,如果將它全部拆卸,需要40節火車皮才能一次運走。它總長37.5米,寬17.3米,面積比一個籃球場還要大。雖是龐然大物,卻十分靈活,WK-75型礦用挖掘機能夠在條件惡劣的露天礦山自如地實現挖掘、回轉、行走、原地轉彎、爬坡等功能。

 

太原重工:打造高端裝備的“中國名片”

 

WK-75型礦用挖掘機相當於八層樓高。資料圖。

“它是世界上首台規格最大、技術性能最先進、生產能力最高的礦用挖掘機,充分滿足國內外現代化大型露天礦山高效、低耗、智能化、綠色開採的需要。”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焊接培訓室主任樊志勤介紹。

在太重,被冠以“填補空白”“世界領先”名頭的重器不勝枚舉,這與太重的歷史傳承息息相關。

新中國成立之初,工業基礎薄弱,百廢待興。興建工業成為當務之急。1950年,新中國第一座重型機械廠——太原重型機器廠應孕而生應運而生。新中國第一台大型電動橋式起重機、第一台350噸門機、第一台割煤機……初建的太重,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突破,把上萬台(套)工業生產急需設備,運送到祖國各地的工廠車間。

改革開放以來,太重生產的起重機、挖掘機、軋鋼和鍛壓設備、油膜軸承等主導產品,通過與國外先進技術合作,實現了跨越式提升:標准斗容4m³∼75m³的大型挖掘機,累計生產的1400余台、標准斗容為4m³∼75m³的各類挖掘機遍布國內大型露天礦﹔太重煤機研發的世界最大功率3000千瓦電牽引採煤機綜採設備,推動了我國向煤礦工作面無人採煤邁出了重要一步﹔在我國4個衛星發射中心中矗立的11座發射塔架中,有10座由太重生產……

69年來,太重在冶金、礦山、能源、交通、海工、航天等多個領域,相繼研發制造了一大批關系國計民生的關鍵產品設備,創造了450多項中國和世界第一,所有主導產品全部掌握了核心技術。

一系列“第一”的成績單,背后是創新作為驅動。“創新是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抓手。” 太重集團技術創新副部長肖利民說。

轉型升級 布局新興領域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深入,我國開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結構、促轉型。一批關乎國計民生的新型工業產業,如軌道交通、新能源、海洋工程、高端制造等,成為制造業引領工業轉型的重點。

太重為風電、核電、水電等產業提供高端裝備,形成了新能源裝備產業鏈﹔依托新建的天津濱海重裝研制基地,自主研制的“TZ-400”海上石油鑽井平台,實現核心部件國產化﹔高端液壓件是工業強基的關鍵組成部分,太重自主研制的高端液壓柱塞泵,已通過5000小時滿載壽命試驗和20萬次沖擊試驗,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打破了我國高端液壓零部件市場被國外壟斷的局面……

“太重重點開發適應未來國家產業結構的新產品,形成了多領域並重、新老產品並舉的發展格局。目前,轉型業務已達總收入的40%以上,產業布局日益完善,轉型項目效能逐步釋放。” 肖利民說。

在生產車間裡,大型設備井然有序,各司其職高效運轉,隻有在檢測區和控制室能看到員工忙碌的身影。

智能制造是制造業升級的必由之路,太重在冶金、礦山等傳統領域,不斷提升智能化水平,大型礦用挖掘機、起重機、擠壓機、焦化設備、採煤機等均已實現了智能化應用。例如,國內首台250噸智能化起重機,可代替人工操作,提高了起重機的安全性、可靠性,填補了我國在大型智能起重機領域的空白。

在傳統產品與“互聯網+”的融合中,起重機、挖掘機、風電、工程機械等產品上運用遠程數據監控和服務技術,在萬裡之外對所有產品情況進行診斷監控、對故障進行預警和分析,給予用戶更高質量的服務。

“目前,鋼鐵、煤炭都在走智能化發展之路,比如建設智能化工廠、智慧礦山,這些需求就為我們做裝備的企業提供了機遇,我們需要開發智能化裝備,不斷提升裝備水平,滿足各個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肖利民說。

使“中國制造”成為世界市場閃亮“名片”

阅读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