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小百合种出大产业智库产业

2019-12-18 16:22
农技人员在黄峪乡调研百合黄化问题 要不是及时挽救,那年我得损失1万多元!康纪中感叹说。 要引导农户科学种植。随后,李斌编写了兰州百合黄化现象发生情况分析及综合防治技

 

兰州:小百合种出大产业

 

农技人员在黄峪乡调研百合“黄化”问题

  “要不是及时挽救,那年我得损失1万多元!”康纪中感叹说。

  要引导农户科学种植。随后,李斌编写了兰州百合黄化现象发生情况分析及综合防治技术手册发放给种植户,指导他们抓住关键时期、关键技术开展统防统治。

  “百合黄化,要用“根宝”、“磷酸二氢钾”、“多菌灵”、“硫酸锌”等药物的混合,每隔10天喷洒一次。但避免‘黄化’最关键的是栽植密度不能太大,农家肥一定要沤熟再上......”

  2012年,李斌的“农民田间学校”开课了。他在田间地头,通过实践方式,指导农民学科技,提高科学生产能力。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培训宣传,七里河区百合黄化现象得到明显遏制。

  李斌又将技术攻关放在了百合品种的提纯复壮上。

  “在茎叶上喷洒微量元素,能让百合品质更优良!”但是,没想到,李斌的这一想法却被康明旺果断否定。

  “肚子里没肉,脸上抹上油就算吃了吗?根上不施,喷在叶子上能行吗?”康明旺反驳道。

  “要底肥、根肥、追肥、叶肥相互结合,才能复壮。”李斌说。

  “我是百合专家!”

  “我种了几十年,还是百合博士呢!”

  就这样,经验和理论之间的一场“PK”展开了。最终,两人达成了一致,决定试种1亩地。试种后发现,通过根施农家肥、喷洒叶肥等综合施策,百合亩产增产1000斤,达到了提纯复壮的效果。

  后来,两人开始做百合鳞片扦插技术试验,取得了成功。“我靠经验,你靠书本,咱俩的经验和理论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康明旺感叹说。

  兰州百合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以增产提质为突破,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以增效提纯为目标,加速建设组培中心和鳞片繁育技术推广,不断发展壮大种球繁育,利用百合脱毒苗的快繁技术、发展原原种生产基地,解决了百合病毒性种球退化问题,依靠科技,大批量培育优质百合种球,解决了种球种性退化的问题。

  兰州市以推行原产地保护与标准化种植,提高了质量安全水平。在兰州百合主产区西果园镇青岗村,建立了1182亩省、市级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3.87万亩标准化示范区和4个示范乡镇,种植户达到10954户,无公害百合认证面积达到3.87万亩。

  从“人背马驮”到“电商售卖”

  在通向兰州南出口的主干道上,“天下百合第一村”的标牌分外醒目。一路向南,便到了有“天下百合第一村”的袁家村。

  “最早,人们用背篓背或者骡子架上两个筐,驮到市区市场去卖。后来,用自行车、架子车拉着去,年龄大些的一次拉100多斤,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可以拉200多斤。”回忆起当初卖百合的往事,今年74岁的张宗忠老人依旧记忆犹新。

 

兰州:小百合种出大产业

 

米家山百合有限责任公司留存的羊皮筏子上贩卖百合的图片资料

  时年十八九岁的张宗忠,鸡一叫就出门,20公里的山路,翻山越岭过水沟,赶天亮到城区铁路局市场,1斤卖3角,在当时是不少的收入。最让张宗忠引以为豪的是,1989年,他和三四个村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坐火车把百合拉到首都北京去卖。

  他们挑选了上好的百合小心翼翼地装进竹筐,运到货运站,到北京火车站后再坐公交车运到东单、西单、崇武门菜市场售卖。

  当时百合的收购价是1斤8至9角钱,而在北京可以卖到1元,有1至2角钱的差价,除去路费等花销,还有一些盈余。张宗忠说,当时售卖最大的收获是将百合推向了兰州本地之外的大城市、大市场,这是难能可贵的。

  将兰州百合推向更大的市场,这无疑是种植户、农技人员和政府职能部门共同的心愿。

  为了把兰州百合产业做“特”、做“强”,兰州市以兰州百合产业转型发展问题导向,按照“适度增加种植面积、重点提升质量产量、突出完善产业链”的发展思路,推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营销体系完善、经营主体扶持、品牌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延伸等关键工作,推进种植规范化、质量标准化、加工精深化、产业集约化、发展综合化。

  乘着发展的春风,张宗忠的儿子张学文已经从年事渐高的他手里接过了“接力棒”。

阅读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