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懂行人”同行,共筑城市智能生命体要闻解读

2020-09-15 10:24
自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以来,可持续城镇化和可持续城市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和交通等压力继续增强,各地超大城市的大城市病日益凸显。由此,智慧城市建设逐渐成

自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以来,可持续城镇化和可持续城市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和交通等压力继续增强,各地超大城市的“大城市病”日益凸显。由此,智慧城市建设逐渐成为城市管理者重点考虑的方向,也催生了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高峰。

而近期在“新基建”提速的大背景下,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将进入新一轮的周期。因此,接下来的智慧城市该如何建,无疑也成为了众多城市管理者十分关注的话题。

日前,华为公司副总裁、数字政府总裁杨瑞凯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共筑城市智能生命体 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中提出:“未来的城市将不只是若干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各子系统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彼此协同,如同一个智能的生命体。”

在华为看来,城市智能生命体不仅是构筑“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的关键基石,也将是智慧城市未来建设的全新方向。那么,华为的城市智能生命体,又是如何践行“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建设呢?

“新基建”提速,智慧城市的再思考

通过近十年的建设,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截至目前,我国95%的副省级城市、83%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座城市均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

此外,根据《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8-2019》显示,我国大量城市已经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准备期向起步期和成长期过渡,处于起步期和成长期城市从两年前占比57.7%增长到80%,而处于准备期的城市占比则从42.3%下降到11.6%,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智慧城市的建设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但客观的说,过去很多智慧城市建设都是“项目式”、“孤岛式”的,从单纯的建设角度解决了具体行业的智慧需要,却没有从智慧城市的总体入手,由此也造成了很多的问题。

一是,缺乏顶层设计入手的建设理念。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并非只是运营一个或几个项目,其覆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多、可以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超级工程,需要全面的顶层设计、技术集成和立体化服务,更需要从城市治理到城市规划、从民生服务和产经发展等多维度、多角度的合作,才能够实现数字经济在各领域的综合发展。

二是,智慧城市管理的复杂性远超想象。任何一个城市都包含政务、交通、教育、环保、旅游、工业制造等为数众多的细分行业,而要维系城市的正常运转,就必须将如此之多的子系统都涵盖其中,这就需要改变过去过度依赖技术驱动的模式,做到以城市管理者最关切、最迫切的需求为牵引,同时还要让这些各司其职的系统交汇并交融与协作,通过数据的开放、共享和统筹建设、统一管理来化解这一难题。

三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仍存在一定的误区和局限性。由于对新的领域探索上存在不同的见解,有些城市建设实践当中存在片面性,对城市智慧大脑的功能效用有着过高的估计。实际上,单纯只建设城市智慧大脑无法统筹解决智慧城市中的诸多复杂问题。所以,未来的城市智慧大脑建设,应该更加注重“因地制宜”的全面系统落地。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新基建”提速的大背景下,智慧城市的“下半场”,应该是对整个城市各行各业数字化能力的一次重塑。因此,这就需要围绕全场景的智慧,构筑城市智能生命体,才能实现智慧城市的整体发展和迭代升级,从而避免再走过去片面化建设智慧城市的老路。

 

 

四大维度,解读城市智能生命体

基于此,城市智能生命体的理念“应运而生”,华为认为未来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需要涵盖“感、传、知、用”等要素,恰如人体“眼、脑、手、脉”,让不同要素协调运行,不停迭代,驱动城市向智能生命体进化,才能让身处其中的人真正体验到科技向善的力量,具体来看:

首先,是“眼”观六路,指的是通过物联网、机器视觉、GIS、BIM等技术,打造城市之“眼”,实现智慧城市的数据全采集。

其次,是“脑”知全局,指的是通过建设城市大脑IOC中心,为每一座城市的产业发展、居民生活提供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同时,还能进一步将城市产业、交通、政务、生态等业务数据直观传递给城市管理者,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

再次,是触“手”可及,指的是通过打造具体的业务系统,提升业务数字化处理能力,让“智慧”普惠居民生活、交通、医疗、卫生、工业等各个领域,由此激发整个城市的活力。

最后,是“脉”通八方,指的是构建高效通畅的网络,比如基于5G基础网络,建设智能公交、无人售货车、高点网络高清监控图像回传等系统,最终提高智慧城市的服务水平。

不难看出,华为的城市智能生命体,能够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基础设施以及全方位的数据采集和流动能力,用数字化力量贯通城市运行全域。在此基础上,以城市大脑IOC中心作为城市的核心中枢,提供了对日常城市运营的洞察和分析,最终将智慧城市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更为关键的是,华为提出的城市智能生命体的理念,不仅是具有全局性的,也有更具体化、更明确的落地目标,因此它能更好的解决过去智慧城市建设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一方面

城市智能生命体的理念,本质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全新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法论”,它解决的是过往智慧城市无法做到从顶层设计入手的老问题;同时,基于强大的技术创新支撑,华为通过数字场景和物理场景的融合实现了智慧城市中的经济运行、政务协同、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千行百业中的应用落地,显著增强了民众和企业的获得感。

另一方面

城市智能生命体的建设,更强调的是整体的协同和迭代升级,这也是华为把“感、传、知、用”等要素比喻人体“眼、脑、手、脉”的关键原因。换句话说,城市“大脑”虽重要,但同样离不开底层的基础设施,终端的联接乃至行业应用的助力,这就需要以整体和协同的方式来实现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闭环,这比单纯只建设“城市大脑”的意义更进了一步,而这也正是华为领先其他智慧城市服务商的一个重要优势。

构筑城市智能生命体,需要“懂行人”

正如前文所言,在“新基建”提速的大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下半场”,因此,选择好的“懂行”伙伴就变得更加重要,而基于行业实践的深厚积累,华为团结了一批智慧城市建设“懂行”的人并深耕其中,取得了一些具有价值的实践经验,这对智慧城市未来建设无疑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第一,城市智能生命体理念的提出,本身就是华为作为“懂行人”的体现。我们知道,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岛,且不同部门间有厚重的“部门壁垒墙”,除此之外,智慧城市的建设还涉及到多个不同的领域,需要有行业应用、城市运营、产品、集成等不同公司的共同参与。

所以,智慧城市建设不是一个工程,而是一个过程,是要持续升级、演进的,这种升级与演进形成了智慧城市有机生命体的智慧,而现在华为用“城市智能生命体”理念来做概括,如果背后没有大量的长期实践、以及深度的行业参与经验,是很难做到如此高度总结的。

第二,华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还始终以关键业务场景转型为基础,最大化的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同时这种解决关键业务场景的创新,又让作为“懂行人”的华为的场景化解决方案能力越来越强。

其中,在创新政务治理领域,华为通过绘制政务业务应用场景全景图提供了端到端智慧政务“1521”解决方案,使政务数据更好服务于场景化政务应用,真正实现线下更有速度、线上更有温度。

在智慧社会治理领域,华为通过建设城市IOC智慧大脑,汇聚全城运营的数据信息,后台基于AI技术开展场景识别与处置分析,前台综合呈现一屏可视,帮助城市管理者综合研判、快速响应,实现城市运营一体化、智能化。此外,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华为不仅具备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整体设计能力,同时也拥有5G、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物联网等领先的ICT技术,通过与合作伙伴展开合作,打造水环境监测、固废管理等智慧环保解决方案,加速生态环境行业数字化转型。

 

 

第三,华为在智慧城市的“懂行”,还体现在华为团结了一批行业伙伴、客户、智库推动整体行业共同“懂行”,不是华为自己的孤芳自赏,一家独大。在此过程中,华为始终与产业链各方结为数字化转型的“利益共同体”,并帮助当地城市共同构建城市转型升级的生态圈,共同带动产业繁荣,形成产业聚集效应,由此打造出了数字经济的新高地,更创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截至目前,华为已联合生态伙伴为全球40多个国家、200多座城市提供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在国内,华为既有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苏州等大城市的全面建设经验,也有在湖南益阳、安徽黄山、江西鹰潭、甘肃敦煌、山西灵石、河北灵寿等中小城市的实践经验。

正如杨瑞凯在文中所言:“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扎扎实实地投入,以科技为抓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而华为愿做智慧城市建设同路人,让‘新基建’、数字化红利惠泽民生,助力实现建设数字中国的宏伟蓝图。”

总的来说,华为城市智能生命体的提出,正是华为作为智慧城市“懂行人”的价值和关键所在,相信这将会把“新基建”之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并进入“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建设新时代。

阅读延展